MATERNAL & CHILD HEALTH

产后松弛改善的运动推荐

当前位置: 【爱帝宫】深圳月子中心 > 月子资讯 > 产后修复>产后情绪> 原创: 爱帝宫        时间:2025年08月27日    人气:172

对于刚经历生产的妈妈来说,身体就像完成了一场“极限挑战”——孕期子宫增大对盆底肌的长期压迫、分娩时产道的过度拉伸、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,让“松弛”成了很多人产后绕不开的困扰。看着镜子里松垮的腹部、偶尔出现的漏尿尴尬,再加上抱娃时腰酸背痛,是不是总忍不住怀念孕前紧致的自己?其实,产后松弛并非不可逆,选对方法、科学运动,就能让身体慢慢找回“紧致感”。下面就为宝妈们整理了一套在家就能练的产后松弛改善运动方案,从盆底肌到核心肌群,帮你一步步找回自信。



一、先搞懂:产后松弛不是“不可逆”,抓住黄金期是关键


1.1 产后松弛的“3大元凶”,你中了几个?


很多妈妈以为“松弛”只是皮肤问题,其实背后藏着更深层的身体变化。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2023年发布的《产后康复服务指南》显示,约65%的产后妈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松弛,其中30%会伴随漏尿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。这是因为孕期子宫重量增加,盆底肌像一张“吊床”长期被拉伸,弹性纤维受损;分娩时,胎儿通过产道会让盆底肌和阴道壁过度扩张,甚至出现肌纤维撕裂;再加上产后雌激素水平骤降,胶原蛋白合成减少,皮肤和肌肉的紧致度自然大打折扣。

除了盆底肌,腹部也是“重灾区”——孕期腹直肌分离(孕晚期发生率高达60%)让腹部肌肉失去支撑力,产后肚子松垮像“揣着小气球”;而骨盆周围的韧带松弛,则会导致胯宽、腰酸等问题。这些变化叠加在一起,才让“松弛感”变得格外明显。


1.2 恢复的“黄金时间窗口”,别错过!


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(ACOG)建议,无并发症的顺产妈妈在产后6周可开始温和运动,剖宫产妈妈建议延迟至8-12周(具体需根据伤口愈合情况遵医嘱)。这个阶段被称为产后恢复的“黄金期”——此时激素水平逐渐稳定,肌肉和韧带的修复能力较强,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。

不过要注意:产后身体恢复是“慢工出细活”,千万别急于求成。临床上见过不少妈妈产后1个月就开始做卷腹、平板支撑,结果导致腹直肌分离加重或盆底肌二次损伤。记住:循序渐进,比“练得多狠”更重要。


二、3类「宝妈友好型」运动,在家就能练出紧致感


2.1 盆底肌修复:从根源改善“松弛感”的核心


盆底肌是支撑子宫、膀胱、直肠的“肌肉吊床”,它的松弛不仅会导致漏尿、阴道松弛,还可能引发盆腔器官脱垂。而凯格尔运动(骨盆底肌肉训练)被国际尿控协会(ICS)推荐为盆底肌修复的“一线方案”,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主动收缩盆底肌,增强肌肉力量和弹性。

具体步骤:

1. 先找到盆底肌:想象自己正在憋尿时收缩的肌肉(或坐在马桶上尝试中断排尿,仅用于定位,日常勿用此方法练习),收缩时能感觉到肛门和阴道之间的肌肉向上提拉,腹部、臀部、大腿肌肉尽量放松;

2. 正确发力:收缩3-5秒(新手从2秒开始),然后放松5-10秒,重复10-15次为1组,每天3组;

3. 进阶技巧:熟练后可尝试“快速收缩”(收缩1秒放松1秒,连续10次)和“耐力收缩”(持续收缩10秒,放松10秒,重复5次),增强肌肉的反应速度和耐力。

宝妈小贴士:喂奶时、哄睡宝宝时都能练,坐着、躺着、站着都可以,但避免在憋尿时练习,以免增加尿路感染风险。如果找不到发力感,可借助阴道哑铃辅助(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)。


2.2 核心激活:告别“松垮小腹”的进阶训练


产后肚子松垮,很多时候不是脂肪多,而是腹直肌分离和核心肌群无力导致的。腹直肌分离指的是两侧腹直肌在孕期被子宫撑开,间距超过2指宽(正常≤1指),此时盲目练卷腹只会让分离更严重。所以核心训练要从“激活深层肌群”开始,推荐两个安全又有效的动作:

① 腹式呼吸(产后第1周即可开始)

仰卧屈膝,双脚平放于床,双手轻放肚脐上方;用鼻子缓慢吸气,让腹部像气球一样鼓起(感受膈肌下沉,而非胸腔扩张),停留2秒;再用嘴巴缓慢呼气,同时双手轻压腹部,帮助废气排出,让腹部尽量收紧,停留3秒。每次10-15分钟,每天2次。这个动作能唤醒腹横肌(核心的“天然腰带”),改善腹部松弛和胀气。

② 臀桥(产后6周后,腹直肌分离≤2指可练)

仰卧屈膝,双脚分开与髋同宽,脚跟靠近臀部,手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;吸气准备,呼气时收紧臀部和盆底肌,缓慢抬起臀部,让身体从肩膀到膝盖呈一条直线(注意腰部不要过度拱起),停留3秒;吸气缓慢下落。12-15次为1组,每天3组。臀桥不仅能收紧臀部和大腿后侧,还能通过核心稳定训练,间接改善腹部松弛。


2.3 全身塑形:兼顾紧致与力量的低强度运动


产后身体需要整体恢复,低强度的全身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、提升代谢,还能缓解抱娃带来的腰酸背痛。推荐两个适合宝妈的动作,难度低、易坚持:

① 猫牛式(产后4周后可练)

跪姿,双手撑地与肩同宽,双膝与髋同宽,背部保持平直(四点支撑位);吸气时抬头,塌腰沉臀,腹部放松(牛式);呼气时含胸弓背,下巴靠近胸部,背部拱起像“猫背”,同时收紧腹部和盆底肌(猫式)。配合呼吸缓慢交替,10-15次为1组,每天2组。这个动作能灵活脊柱,放松肩背,改善产后腰酸。

② 靠墙静蹲(产后8周后可练)

背部贴墙站立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向前迈出30-40厘米;缓慢下蹲,直到膝盖呈90°(膝盖不要超过脚尖),双手自然放于大腿上;保持背部贴墙,收紧核心和臀部,停留30秒-1分钟,每天3组。能增强大腿肌肉力量,改善产后膝盖无力、抱娃时站不稳的问题。


三、练对比练狠更重要!产后运动必避的3个雷区


3.1 这些“网红动作”,产后早期千万别碰!


很多宝妈跟风练平板支撑、卷腹、俄罗斯转体,结果越练越糟。产后6个月内,要避免:

• 卷腹、仰卧起坐:增加腹压,加重腹直肌分离和盆底肌负担;

• 跳跃类运动(如跳绳、开合跳):落地时的冲击力可能导致漏尿或盆腔器官脱垂;

• 负重训练(如举哑铃深蹲):核心未稳定前,容易代偿导致腰部受伤。


3.2 记住“3个不”,让运动效果翻倍


• 不盲目追求“快瘦”:产后体重恢复平均需要6-12个月,每周减重不超过0.5kg更健康,快速减重会导致皮肤松弛加重;

• 不忽视呼吸配合:所有运动都要“呼气发力、吸气放松”,避免憋气(憋气会增加腹压,伤害盆底肌);

• 不跳过热身和拉伸:每次运动前做5分钟动态热身(如高抬腿、手臂绕环),运动后做5分钟静态拉伸(如婴儿式、大腿前侧拉伸),减少肌肉酸痛和受伤风险。


3.3 出现这些情况,及时停练并就医!


运动时如果出现阴道出血增多、伤口疼痛(剖宫产或会阴侧切)、漏尿加重、腰部或盆底肌刺痛,一定要立即停止,及时咨询产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。产后恢复没有“标准答案”,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,比如腹直肌分离严重(≥3指)、盆底肌重度脱垂的妈妈,可能需要专业的电刺激、生物反馈等康复治疗,再结合运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。


四、写给宝妈:松弛不是瑕疵,是成为妈妈的「勋章」


最后想对宝妈们说:产后身体的变化,是孕育新生命留下的独特印记,不是“缺陷”。我们追求紧致,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审美,而是为了找回身体的掌控感——不再因为漏尿不敢大笑,不再因为腰酸抱不动宝宝,不再因为身体的陌生感而焦虑。

恢复需要时间,可能是3个月,也可能是半年甚至更久,但请相信:每天10分钟的坚持,都会让身体慢慢回到更好的状态。就像你耐心哄睡哭闹的宝宝一样,也请耐心对待这个为你“拼过命”的身体。毕竟,那个能温柔拥抱孩子的你,本来就足够美好。